第47章(第1/2 页)
“上个世纪末,淞沪开始出现中资官办和华商企业。”
“截止到1937年6月,沪都市有工厂5515家,其中,棉纺厂65家,约占全国43.9%,纱锭占全国40.2%;卷烟厂46家,约占全国76.7%;面粉厂12家,占全国9.8%,磨粉机占全国32.7%;发电厂7家,装机容量26万千瓦,占全国总量45.5%。”
“淞沪会战开始后,全市约有2270家工厂毁于日军炮火,148家民营企业和1.2万吨机器物资转移到川渝等后方,一批工厂迁入租界经营。”
“现在,包括租界内的民营企业,整个淞沪还不到三千家工厂。”
“淞沪警备司令部目前做不到掌控淞沪的天空,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小鬼子的飞机会来轰炸。”
“那么,一些重要性的工厂企业安置在公共租界西区、法新租界就变成了最好的选择。”
“接下来,我会以蔡家企业为主,成立蔡氏集团,领头私有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建设。”
“淞沪行政院方面下辖商业部、工业部、交通部,同时建立国有企业。”
“例如:沪都市交通局的那些建筑工人还有工程机械完全可以成立沪都建筑集团,简称沪建。”
说到这里,蔡卓停顿了下,给了在场众人一个消化信息的时间。
“呼!!!”
以淞沪行政院长俞鸿钧、沪都市长杜月笙为首,众人都有些错愕,更多的还是不明觉厉。
没有人知道这位少帅不单单在治军上具备无可比拟的天赋,就连理政都如此精通。
可以说,这一番关于淞沪未来发展的话语绝对是最贴近现实的发展方针和方案。
“敢问少帅。”
“淞沪地区的行政划分是不是需要进行调整?”
俞鸿钧想到了其中的关键点,脱口而出。
“对。”
微微颌首,蔡卓起身拿起了一只红色水笔,开始在地图上涂涂画画。
很快,淞沪地图上出现了多个线条,一个个圈定的区域,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我一直认为中山先生关于大淞沪的构想是正确的。”
“纵观欧美国家,无不以沿海城市形成经济中心,从而辐射全国。”
“炎黄要想发展经济,必须改变以往的策略思维,主动对外输出。”
“淞沪面向东海,或者说太平洋,这是最佳的发展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