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长恨歌(第2/3 页)
唐帝国严重的阶级矛盾。
寒门不再如唐初一样,拥有着晋升的渠道。
太宗、高宗、武后,两代三位统治者,与世家斗智得来的科举也在开元年间,逐渐变成了豪族的玩物。
也正是唐朝中期,科举制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宋朝的很多改进,才使得科举制真正的成熟。
糊名制虽然创立于武后时期,但并未得到确定和推广,直到宋朝,才得以让科举更加公平。
任你再大的才华又如何?
只要你没有进献谄媚于高族宗室,考官只需要看一眼你的名字,便可决定你的一生所学是否可以施展。】
“什么祸国殃民的妖艳女人和夯货,也配和朕的皇后与大司马相提并论?”
刘彻哼了一声,十分不满的说道。
那唐皇是个什么昏庸无能之君,也配和朕这种千古一帝对比?
他家那个老祖宗李世民倒是还有些可比的。
卫子夫捂嘴轻笑,柔声道:“妾身一介民庶,幸得陛下恩宠,从此家族显宦,子弟得以施展抱负。岂不是托陛下慧眼如炬?”
刘彻嘴角轻扬,道:“朕自然是和那些昏君不一样的。”
朕是千古一帝,千古一帝的眼光能和千古半帝一样?
大唐
李世民脸色一直不太好,此时更是观之脸色阴沉。
房玄龄叹道:“科举制已然成了摆设,看来天幕所提的‘糊名制’确实要比我们大唐现在所施行的要公正许多。”
其实,这时倒也不太怨大唐,虽说科举制已然成熟,但是在隋唐时期,平民百姓并没有多少读书识字的机会,知识依然垄断于世家大族手中。
而且,世家子弟一般是不会去科考做官的。
他们可以通过门第荫举而得官,何必要和一大堆人去争一些少得可怜的名额,然后去做一个小官,外放州县,努力了一生还不见得能不能再次回到长安呢?
直接凭借门第,出仕即上品,岂不逸然?
而且后来的科举之所以形同虚设,并不是科举真的荒废了,而是如上所提到的,知识依然被大族垄断,大族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比你寒窗苦读出来的要能干多了。
这也并不是否定庶族就没有人才了,只是一个在量产、一个只能依靠天赋和机运。
天赋你有了,但是机运呢?
不投靠大族,一介白身又怎么出人头地呢?
像是李白这样满腹才华的诗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