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苏州城郊父骂儿莫干山下子别母-《笏剑曲》

第七回 苏州城郊父骂儿莫干山下子别母(第3页)

周顺昌亦哈哈大笑,又指着众锦衣卫喊道:“休要忘了,尔等走狗回去告诉魏阉,我乃三年前吏部郎中周顺昌,天下人怕他,周顺昌不怕,哈哈哈哈……”

见囚车走远,一直踮起脚伸长脖子的周顺昌转过身来,长长叹了口气。

曹印正想上前搭话,忽听人说:“不好了,老太爷来了。”

众人一看,只见一个妇人,几个丫鬟扶着一老人气踹踹地奔来,周顺昌大骇,怒问众人道:“谁走漏消息给老太爷的?”

众人惊惧回道:“我们谨遵大人之意,守口如瓶,不知道老太爷如何知晓的。”

周顺昌见躲已来不及了,只得赔笑着迎上去道:“爹,你老人家怎么来了,来,孩儿搀扶你回去。”

老者一手甩开周顺昌,怒道:“滚开,你周顺昌天不怕地不怕,连魏忠贤都敢骂,我哪敢当你爹?你不怕死,我怕,你死了也就算了,可别连累我一家老小三十一口。”

周顺昌听罢,扑通一声跪下哭道:“并非孩儿不孝,只是那魏忠贤祸乱朝纲,陷害忠良,近日京城传来噩耗,杨涟、左光斗、周起元、顾大章、周朝瑞等一班忠臣共计一百余人都遭他陷害入狱,大明朝堂为之一空,庙堂之内尽是奸邪,儿身为大明臣子,岂能坐视?”

周顺昌说完,嚎啕于地,悲伤欲绝。

老者见了,亦抱儿流泪,痛心责道:“我儿好糊涂,所谓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你当以朱国祯朱大人为榜,身居高位,却目不见浊行,耳不闻污言,一心写史,不仅能保长生之富贵,而且能留死后之芳名,怎可学那曹印迂腐,到头来落个家破人亡惹人笑,四脚朝天臭万年。”

曹印大惊,真想上前问个明白,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老人家怎可凭空断定我曹印的将来?可想了想还是忍住了,老叟气恼,责备儿子,自然是言无好言,语无善语,何必当真?

周顺昌道:“父亲休要责备曹大人,他曾说过:‘法能治国,律能安邦,朝堂忠臣,守天子一寸之法,而治大明芸芸众生。

’想我周顺昌身为大明臣子,不能守天子法兴国安邦,已是憾事,今日为忠臣送行,敞开胸怀痛骂奸臣几句有何不可。”

老者叹息道:“曹印那蠢货,一心迷恋律法,在朝中不知蛊惑了多少痴人,我若见他,必骂他个狗血淋头。”

复又指着周顺昌骂道:“你这不知轻重的逆子,今日我周家全害在你手里了。”

老者生气过度,说罢晕了过去,周顺昌慌忙扶住,众人慌着一团,叫“爹”

的,呼“老爷”

的,叫“老太爷”

的,杂声混成一片,大家手忙脚乱地将老者抬起来,匆匆忙忙地走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曹印呆呆地坐着,也不说话,也不吃饭,曹母见状,知道他难过,问道:“我儿可听见了周顺昌老父之言?”

曹印这才回过神来,忙答道:“儿听见了。”

曹母追问道:“我儿以为如何?”

曹印道:“君子求道,小人求利。

君子忧道不优死,小人忧死不忧道。”

曹母复问道:“我儿以为魏大中如何人也?”

曹印道:“忠臣、义士、豪杰。”

曹母再问:“他为奸臣所害,为何如此坦然。”

曹印答道:“国家法度威若泰山,一丝不可变,一毫不可改。

魏大人虽为阉党所害,然锦衣卫走狗手持天子驾帖抓人,他纵然冤屈,也不可抗拒。

为忠臣者,宁可赴枉死城做鬼,也不立金銮殿逆旨,贤士忠君报国之志,岂是乡野百姓所能知也?”

曹母颔首而笑:“我儿鸿鹄志向,切不可为鸦叫蝉鸣所误。”

曹印慌忙跪拜道:“多谢母亲教诲。”

2

几番打听,得知方青在杭州九溪十八涧筑土墙,搭茅屋,布讲台,授圣学,搞得有声有色,曹印大喜,正想前往,复又闻方青受金华知府邀请,前往讲学未归。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