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问世之风云》
大明正德十三年,岁次戊寅,公元1518年,天下正处在一个风云变幻却又思想涌动的时代。
大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国,已历经数朝,虽有过洪武之治、永乐盛世等辉煌过往,可到了这正德年间,皇帝朱厚照生性不羁,常做出些离经叛道之举,引得朝堂内外议论纷纷。
不过,也正是在这般看似有些“离乱”
的氛围下,民间的思想却宛如那破土而出的春笋,不断生长、碰撞,呈现出别样的生机。
彼时,程朱理学依旧在朝堂与学界有着深厚的根基,诸多学子埋头于对经典的注疏解读,遵循着那“格物致知”
的正统路径,以求探寻圣人之道。
然而,在这一片尊崇旧学的汪洋中,有一股新的思潮正悄然汇聚力量,欲要掀起波澜,那便是心学的兴起。
据《明史·儒林传》记载:“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秩然。
曹端、胡居仁笃践履,谨绳墨,守儒先之正传,无敢改错。
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
可见,自陈献章开岭南学派之先,到王守仁的大力倡导,心学逐渐从萌芽走向壮大,开始挑战那长久以来程朱理学的权威地位。
且说在浙江绍兴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之中,住着一位名叫徐文渊的年轻书生。
他年方弱冠,生得面容清秀,气质儒雅,自幼便对学问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心向往着能在这世间探寻到真正的圣人之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徐文渊家境虽不算富裕,却也靠着祖上留下的些许薄产,得以安心读书,无需为生计过多操劳。
这日,徐文渊如往常一般,前往城中的书院听讲学。
那书院的夫子乃是一位尊崇程朱理学的老儒,讲起课来引经据典,对朱子的学说推崇备至。
徐文渊坐在台下,起初也听得认真,可听着听着,心中却涌起了些许疑惑。
那夫子讲“格物致知”
,说要通过对万事万物的探究来获取知识,可徐文渊照着去做,对着那庭院中的竹子“格”
了几日,却只落得个头晕眼花,并未悟出什么高深的道理来。
课后,徐文渊与同窗好友陈启切磋学问,忍不住抱怨道:“陈兄,今日这夫子所讲的‘格物’之法,我着实有些困惑啊。
我照着去‘格’那竹子,却毫无所得,难道是我天资愚钝不成?”
陈启听了,笑着打趣道:“文渊兄,你这哪是天资愚钝呀,怕是那竹子也被你‘格’得晕头转向了呢。
不过说真的,我也觉得这法子有些刻板,总感觉少了些灵动之处。”
两人正说着,忽闻旁边有几位年长的学子在谈论着一位名叫王阳明的大儒,说他所倡导的心学别有一番天地,与这程朱之学大不一样。
徐文渊和陈启一听,好奇心顿起,赶忙凑上前去询问。
一位学长见他们感兴趣,便说道:“这王阳明先生,那可是了不得的人物啊。
他早年也循着那程朱理学的路子,可后来在龙场悟道,悟出了‘心即理’的道理,主张从自己的内心去探寻天理,不必拘泥于外物。
他的学说如今在不少地方都引起了轰动呢,听说还收了不少弟子,四处讲学呢。”
徐文渊听了,心中大为震撼,仿佛一扇新的学问大门在他眼前缓缓打开,当下便决定,若有机会,一定要去听听王阳明先生讲学,好好了解一下这心学到底是何奇妙之处。
而此时,王阳明正带着他的弟子们,在江西赣州一带讲学授徒,传播他的心学思想。
他身着一袭朴素的长衫,面容和蔼却透着睿智,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儒风范。
在讲学之时,他总是用那通俗易懂却又蕴含深意的话语,向弟子们阐述着心学的要义。
一日,王阳明站在讲台上,对着台下的弟子们说道:“诸位,吾心学之道,重在一个‘致良知’。
这良知啊,乃是人心中本就有的善念与智慧,我们只需拂去那蒙在其上的尘埃,让良知彰显,便能知晓善恶,行事合于天理。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