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从襄阳到汴京-《大宋网红苏眉山》

第15章 从襄阳到汴京(第1页)

在襄阳城,苏轼破费一百钱买了两只雉(山鸡),烹煎后一家人食之。

食后,苏轼突然想到《月令》中所言:(每逢)孟冬,雉入大水(淮水)为蜃。

蜃形如蛇而大,呵气成楼台。

“烹煎杂鸡鹜,爪距漫槎牙。

谁知化为蜃,海上落飞鸦。”

(《食雉》)因此,食后又心有余悸,把这种想法又表现在诗里。

就在苏轼襄阳城里大吃鳊鱼与野鸡(雉)之时,喝的酒水自然也绝不会含糊。

据后人考证,酒乃襄阳宜城县当地的特产——竹叶酒,又名竹叶春。

宜城是襄阳的属县,位于府南九十五里。

“楚人汲汉水,酿酒古宜城。

春风吹酒熟,犹似汉江清。”

(《竹叶酒》)宜城县东二里有金沙泉,其泉造酒甘美,世称宜城酝。

饮罢竹叶酒,苏轼来不及抹嘴,心中又发出了:“耆旧何人在,丘坟应已平。

惟余竹叶在,留此千古情。”

(同上)

苏轼口中的“耆旧”

,语出《襄阳耆旧传》,又称《襄阳耆旧记》。

此书为东晋习凿齿所撰,共五卷,主要是记载襄阳郡的历史人物事迹、山川城邑和牧守业绩等,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集。

可惜今已佚。

离开襄阳北上,到了昆阳城(今河南叶县),又给了苏轼一次难得的凭吊历史的机会。

由于两千多年前在此发生过“昆阳之战”

,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场着名的战役,也是王莽归于灭亡、刘秀得以中兴的决定性的一战。

苏轼站在农夫碧绿的菜畦上,望着当时的孤城如块,辽阔旷远的风沙苍茫之野,残存的城门通向四方,故道宛然还在。

当年战争用于攻防的楼橹,却不见一点踪迹,茫然不知的田农野夫,躬着腰背、旁若无人地正在整畦侍弄自己的蔬菜。

面对此情此景,苏轼提笔作了一篇《昆阳城赋》。

在赋中,苏轼不由得感到怅然若失:既感慨于那场决定历史命运的战争,也感慨于时光荏苒的历史变迁。

一句“彼野人之何知”

,既是对自己的学识和对历史的精通感到骄傲,又是“野人”

不知季节变换而自己却怀着深沉的历史情怀,却也含有“野人”

不知历史,也就不去怀想历史,而过得逍遥自在的意思吧。

苏轼所谓的“野人”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