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军校的失利,宛如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纪赟满心的憧憬与希望击得粉碎。
那段时间,他仿佛置身于一片黑暗的沼泽,越挣扎陷得越深。
训练场上,阳光依旧炽热,可他却感受不到丝毫温暖;食堂里,饭菜香气四溢,他却味同嚼蜡。
每一个夜晚,他都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思绪被无尽的迷茫与自我怀疑占据,未来的道路仿佛被厚重的迷雾笼罩,伸手不见五指。
然而,部队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并未将纪赟遗忘在黑暗的角落。
训练时,战友们投来的鼓励目光,就像一束束微光,穿透阴霾,给予他力量;休息时,他们拉着纪赟谈天说地,分享着生活中的趣事,试图用欢声笑语驱散他心中的阴霾。
冯参谋和胡参谋更是专门找纪赟促膝长谈,他们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年轻时的挫折经历,那些曾经的艰难困苦与不屈抗争,让纪赟明白,失败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次跌倒,只要勇敢站起,就还有继续前行的机会。
他们的话语,恰似点点繁星,在纪赟黑暗的世界里,勾勒出一丝希望的轮廓,让他渐渐看到了一丝曙光。
在他们的关怀与鼓励下,纪赟开始努力挣脱失败的枷锁,重新振作起来。
训练不再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而是他重塑自我的战场。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在云层中挣扎,纪赟已在跑道上挥汗如雨,每一步奔跑都伴随着沉重的呼吸和坚定的决心,汗水浸湿了衣衫,却浇不灭他心中重新燃起的斗志。
战术演练中,纪赟不再满足于完成基本动作,而是像一位严苛的工匠,不断雕琢每一个细节,力求做到精准无误。
日常任务里,他主动承担更多责任,积极帮助新战友熟悉业务,与大家携手攻克一个又一个工作难题。
渐渐地,战友们的夸赞声再次在纪赟耳边响起,他知道,那个充满激情与干劲的自己,终于回来了。
时光如白驹过隙,两年义务兵生活转瞬即逝。
营区里的树叶开始泛黄、飘落,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哀愁。
走在熟悉的道路上,训练场上的沙坑、单双杠,每一处角落都承载着纪赟和战友们一起摸爬滚打的回忆。
此时,纪赟的心中满是纠结,是告别这身陪伴他两年的军装,回归家乡开启全新的生活,还是扎根部队,继续追逐心中的军旅梦想?这个问题如同乱麻,紧紧缠绕着他的心,让他难以抉择。
夜晚,营区的灯光昏黄而柔和,宛如母亲温柔的目光。
纪赟独自来到电话亭,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听到父母熟悉的声音,压抑许久的情绪瞬间决堤,他将心中的迷茫与困惑一股脑地倾诉出来。
电话那头,父亲沉默片刻后,沉稳而坚定地说:“孩子,这两年你在部队的成长我们都看在眼里,部队是个能锻炼人的好地方,我们支持你留下,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发光发热。”
母亲接过电话,温柔地说:“不管你做什么决定,家永远是你的后盾,只要你觉得值得,就勇敢去做。”
父母的话语,如同春日里的暖阳,驱散了纪赟心中最后一丝阴霾,让他彻底坚定了留队的决心。
回到宿舍,纪赟郑重地写下个人书面申请。
每一笔落下,都承载着他对部队的热爱与眷恋,对未来的期许与憧憬。
接下来,便是紧张而关键的留队选拔阶段。
文化考核以高中知识为核心,同时融入军事理论和时事政治,全面检验着大家的知识储备与综合素养。
语文考试中,现代文阅读则像是一场思维的冒险,纪赟在议论文的逻辑思辨中碰撞思想火花,作文题目紧密联系部队生活与社会热点,要求大家结合自身感悟,用文字书写对责任、担当的理解,将个人的成长与家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数学考试涵盖了函数、几何、数列等多个板块,每一个板块都是一座需要攻克的堡垒。
时事政治考试聚焦国内外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选择题考查大家对事件的基本了解,如会议的召开地点、政策的主要内容等;分析题则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对时事热点进行深入剖析,探讨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对部队发展的启示,培养大家的政治敏锐性和战略思维能力。
军事考核是对体能和技能的终极考验,也是纪赟展现自我的舞台。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