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组织起来:计划文学的萌芽(第6/13 页)
到了创作的高潮。
问题小说过去之后的乡土小说取得了更加坚实的成果。1921年,周作人号召作家“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自己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认为“国民性、地方性与个性”应该是新文艺的特性。鲁迅的《风波》、《故乡》则成为乡土小说的典范。一时涌现出王任叔《疲惫者》、彭家煌《陈四爹的牛》、鲁彦《菊英的出嫁》、许杰《惨雾》、蹇先艾《水葬》、徐玉诺《一只破鞋》、许钦文《疯妇》、台静农《蚯蚓们》等名篇佳作,描写衰败农村的痛苦生活景象、美丽的田园风光、野蛮的乡风陋习、愚昧而纯朴的农民,从中传达出对故土的怀恋、忧虑。乡土小说的兴盛,使现实主义创作思潮在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的诗歌创作也在20年代的诗坛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冰心、俞平伯、王统照、徐玉诺等都出版过个人诗集。他们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现代新诗专刊《诗》月刊,发表诗作、译诗、诗评,促进了当时新诗的发展,特别在新诗的散文化和小诗的风行上起了巨大的作用。代表性的诗作有朱自清《光明》、《毁灭》,周作人《小河》,徐玉诺《将来的花园》,冰心《繁星》、《春水》及八人合集《雪朝》等。
文研会在散文等方面也取得了很丰厚的收获。
创作之外,文研会将大量精力投入外国文学的评介工作。《小说月报》革新后的11年内,共译介各种作品804篇,涉及39个国家的304位作者。在文研会出版的240多种丛书中,外国文学译著达120多种,超过了50%。
文研会“介绍西洋文学的目的,一半是欲介绍他们的文学艺术来,一半也为的是介绍世界的现代思想——而且这应是更注意些的目的”。当时,由于俄国近代文学很多是描写下层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其中表现了“改良生活的愿望”、“社会思想和社会革命的观念”,于是,《小说月刊》非常重视,陆续翻译了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契诃夫、高尔基、安德列夫等人的作品。《小说月报》曾出版《俄国文学研究》专号,《文学周报》曾出版《苏俄小说》专号。
对于捷克、小俄罗斯、芬兰、保加利亚、新犹太、波兰、亚美尼亚、塞尔维亚等北欧、东欧弱小民族的文学,文研会也积极进行评介。《小说月报》出有《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裴多菲、显克微奇等著名文学家都得到过介绍。
《小说月报》还出过《法国文学研究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