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万类霜天竞自由:文化镜头剪辑(第1/17 页)
1921年的中国文学,千岩竞秀,百舸争流。但文学不是岩石上直接生出的花,文学的欣欣向荣必有其所需的特定土壤和相关的生态环境。除了政治经济和一般社会生活这些大气候之外,作为小气候的“文化”,便是与文学互为表里的重要因素。
本章所讲的“文化”,指的是精神文明领域的现象和活动,大体包括思想、学术、科技、艺术、教育几方面。本书没有专门讲解民国初年文化史的义务,因此这里选择介绍若干1921年前后的文化“信息”,目的是在为同一时期的文学画面把背景勾勒得再清晰一些。
1921年,一本叫做《民声》的刊物在广州复刊,这是创刊于1912年的中国第一个无政府主义刊物,创刊者是被尊为中国无政府主义“先觉”的师复(刘思复,1884-1915)所建立的中国第一个无政府主义团体“晦鸣学舍”。
《民声》社印行过《新世界丛书》、《无政府主义粹言》、《无政府主义名著丛刻》、《无政府浅说》、《总同盟罢工》、《军人之宝筏》、《工人宝鉴》等书。宣传反对一切剥削压迫、要求个人绝对自由的思想。师复曾在《无政府共产主义释名》中说:“人民完全自由,不受一切统治,反对强权,实为无政府主义之根本思想。”又说:
强权有种种,而政府实为强权之巨蘖,亦为强权之渊薮。凡百强权靡不由政府发生而保护之,故名曰“无政府”则无强权之义亦自在其中。
无政府主义号召举行革命。其主要革命手段是总同盟罢工。他们反对社会主义,师复说:“无政府党所攻击者:集产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也。”(《驳江亢虎》)在新文化运动开始后,无政府主义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深人人心,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潮。无政府主义社团达数十个,出版报刊七十多种,国共两党的许多重要人物都曾信奉过无政府主义或受过其影响。饱受苦难的人民迫切需要一场彻底解决一切的革命,因此理论浅显易懂的无政府主义主张得到广泛拥护是不难理解的。1920年,北京大学一些信仰无政府主义的学生成立了“奋斗社”,社员有易家钺、郭楚良、朱谦之等,他们宣布“极端反对马克思的集产社会主义”。认为十月革命的苏维埃政府“无所不用其强权手段,束缚人民的自由”,是“杀人放火的强盗”。后来,在与共产主义者进行的论战中,无政府主义者内部渐渐产生分歧,许多人发生了思想转变。
共产主义者批判无政府主义的极端自由论,认为极端自由就无法革命,所以须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