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幕为谁开(第6/15 页)
1月,陈大悲、李健吾、陈晴皋、封至模、何玉书、郭商隐等组织了“北京实验剧社”。该剧社跨校联合,集中了各校的优秀演出人才。它一面自己组织演出或协助学生剧团演出,一面编译剧本,研讨戏剧理论,成为一个社会影响比较大、水平比较高的爱美剧团体。
这个团体的组织者之一陈大悲(1887-1944),是“爱美剧”一词的发明者。他在北京的学生演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中坚作用。陈大悲不仅撰文批判旧戏和文明戏,还经常到各大、中学校去组织和指导学生演剧。他1920年发表的《英雄与美人》和《幽兰女士》,是许多学校常演的剧目。1922年3月,陈大悲编译的《爱美的戏剧》一书出版,该书系统地评介了爱美剧的性质、源起和编、导、演各方面的理论知识。陈大悲指出文明戏的堕落在于其商业化和职业化,现代戏剧必须以爱美剧为主体。他反对文明戏的“幕表制”,提倡“剧本制”,“舞台上不可没有剧本,戏剧不可与文学离婚”。他反对由旧戏沿袭下来的“名角制”,提倡导演制,“演戏必要排戏,排戏必要有精通各个戏剧部门的组织者”,陈大悲以“组织”的观念来看待现代戏剧。他还反对文明戏的“角色分派制”和脸谱化以及哗众取宠的布景,提倡以人物灵魂为主,“想剧中人所想的事,说剧中人所说的话”,提倡油彩化妆术,提倡“布景与戏剧精神一致”等等。陈大悲的主张解了中国话剧艺术发展的燃眉之急,对当时的戏剧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指导意义,《爱美的戏剧》一书成为“一般爱美剧的信徒趋之若鹜的”必备工具书。
但是,陈大悲的爱美剧主张虽然有力地矫正了文明戏之弊,却因极端强调非职业化而使剧团演出缺乏正规性和连续性。没有专业的编、导、演队伍的长期钻研努力,演出质量也不能保证。所以,1923年以后,爱美剧运动陷入低潮。有鉴于此,陈大悲认识到职业化不一定是戏剧发展的障碍。还在1921年,蒲伯英就在《戏剧》1卷5期上发表《我主张要提倡职业的戏剧》一文,提倡以高质量的艺术获得生活报酬,再依靠生活报酬继续在艺术上前进。陈大悲认识到蒲伯英主张的正确性,于是二人合力筹建一所私立戏剧学校。
1922年冬,由蒲伯英出资任校长、陈大悲任教务长的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成立了。该校不分科系,男女兼收,以“提高戏剧艺术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聘请梁启超、鲁迅、周作人、孙伏园、徐半梅等文坛名人作校董,力图将学生培养成“能编剧、能演戏、又要能播种”的戏剧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