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借力打力(第3/5 页)
于蒙古的渗透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为卑鄙的杀手同样来到了蒙古。而最重要的是,清国借着剿灭在乙未宫变中带兵的董福祥。一支多达两万人的军队追着董福祥进入了新疆,加上清国在呼和浩特和东北的驻军,清国对蒙古已经成了包夹之势。并且在新疆的第六师已经进驻伊犁、塔城和阿尔泰地区。而原本要被剿灭的董福祥却依然在新疆内地流窜。不用找什么借口,更不要说聂士成是个废物,只要把新疆各地驻防的军队集中起来就能一战歼灭董福祥叛军。可清国就不这么干,董福祥成了清国进兵新疆的借口,清国一直在缓慢但不间断的向新疆运输兵力。支持董福祥的维吾尔族人就遭到灭顶之灾,哪里支持董福祥,清兵就把董福祥赶到哪里。然后举起屠刀……清国对新疆地区实行了残酷的镇压政策。
必需要改变现在局面,成了俄国自俄皇到大臣到普通士兵们的一致认同。于是。大臣们再也不阻拦尼古拉二世派舰队前往远东。除了展示武力,还可以第一时间在清日之战后摄取远东利益,更希望能借着两艘战列舰来威胁清国开放边境,以恢复远东的繁荣。至于俄远东舰队锚地的问题。俄国人已经看好了,只要清日决战之后俄国不说租借到旅顺,至少威海卫还是没有问题的。
同样有这个看法的还有德国。中德这几年的关系一起很密切,这取决于双方都有需要。清国需要德国提供工业、军事上的帮助,德国需要清国帮他们证明德国也是这个世界上很重要的国家。
“如果俄国舰队开过英吉利海峡,那么德意志帝国的舰队就要立刻出去。我的海军大臣,你的舰队准备好了吗?”德皇威廉二世坐在台上问道。
台下的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信心满满的说道:“陛下舰队已经准备就绪,只差陛下的命令了。”
“不过我不认为德意志的舰队能去远东。因为英国人也明白,清日二国大战在即。这时俄国舰队突然前往远东是不符合英国利益的。”说话的是伯恩哈德?冯?比洛,俾斯麦的继任者。因为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和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的冲突不可调和,最终比历史上多当了几年首相的俾斯麦。被以健康为由在年初请出了德国政坛。做为新首相的比洛当然是威廉二世支持者,所以他认为:“正也因为不符合英国利益,所以才符合德国的利益。俄国舰队必需要去远东。说实在的,我个人认为胶州湾远比大鹏湾好多了。”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我的首相先生。”台上威廉二世若有深意的笑了,台下也同样回应般的笑了。
“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