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村印象(第1/4 页)
一阵雄鸡的啼叫将我唤醒了——只不过是醒了,却未睁开眼睛。以为自己仍在睡梦之中。
我躺在四川蒙山地区一个茶村里的一户茶农家的床上。那是一张很旧的结构早已松动了的床,显然是由乡村木匠做成的。少说也该用了三四十年了。在床的对面,并排放着三只木箱,看上去所用的年头比那张床还要长久。木箱上是一床棉絮和几摞旧衣服。
这个蒙山地区的茶村,乃是友人的家乡。
我是打算为自己寻找一处远避都市浮躁和喧嚣的家园而来到此地的,并且已在我朋友的家园——确切地说,是在他哥哥嫂子的家里住了三天了。我朋友的老母亲和他的哥哥嫂嫂生活在一起。
朋友没骗我,这个茶村,果然是我喜欢的地方。此地海拔千余米,四周环山,皆小峦,植被茂盛葱茏。不至山前,难见寸土。那绿,真是绿得养眼!又因此地多雨,且多于夜降,晓即停,昼则晴。故那绿,几乎日日如洗,新翠欲滴。我已钻入过近处的山,是的,植被厚密得非钻而不能入。小径还是有的,是茶农们砍竹砍树踩出来的。然而最长的小径,也仅到半山腰而已。估计在山顶上,连茶农们的足迹也是没太留下过的。
该茶村虽也是村,但和北方以及中原地区的村的概念大相径庭,家宅极为疏散。茶村被一条路况较好的水泥路劈成两部分,而每一部分,又要相邻的两三户人家为一个小的居住单元。这样的一些小的居住单元,东一处西一处,或建在路边,或建在山脚,其间是他们连成一片的茶地。
茶农较之于中原及北方地区种庄稼的农民,其收入毫无疑问是有了极大提高的。首先是茶树不至于使他们的汗水白流,更不会使他们年底亏损。而且,每天采下来的茶,都可以到几里地以外的收茶站卖掉,转身回家时兜里已揣着钱了。茶农好比是采茶工人,不是按月开工资,而是每天开工资。钱多钱少,由茶的质量和数量而定。若谁觉得自己今天兜里揣回家的钱太少了,那么就只有要求自己明天早起点儿,手快点儿了。
清明当月的原茶价格最贵,每斤当日采下的茶尖傍晚可卖到三十元,甚至三十五元。据说,有的采茶能手,一天可采六七斤。而有的人家三四口人全体出动,几乎终日不歇的话,每天竟可采够三十几斤,日收入近千元,或千余元。采茶能手不再是采茶姑娘。此村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得很好,以三口之家最为普遍,而且下一代又确实多为姑娘。但清明当月,茶农们的大小姑娘,都在学校里上学,采茶之事不太能指望得上她们。她们的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