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母爱(第1/6 页)
无私无怨无悔之事,虽感动人,却不见得都是美好之事啊!
关于母爱,已经有了很多赞美——如诗、如画、如雕塑、如戏剧、如小说。甚至,还须加上新闻媒体的报道。而它告诉我们的,乃真人真事。进言之,乃人类最真实的那类母爱。
母爱是母亲的本能,这一点已经是人类公认的了。
这本能之无私,往往是惊心动魄的。
几年前我曾读到过一篇国外的报道——在地震中,一位母亲和她三岁的女儿同被压在房舍的废墟之下,历时七天七夜。怀抱着女儿,母亲心想——我死不足惜,但是女儿当活下去!
由这一意念的支配,母亲咬破了自己手腕,吮自己的血,时时哺于女儿口中。
七天七夜后,营救者们挖掘出这母女时,女儿仍面有血色,而母亲肤白如纸,奄奄待毙。
但她微笑了。
她说:“我的女儿有救了。”
这是她人生的最后一句话。她说完这句话,就死了。
几年前的几年前,我曾读到过一篇小说,篇名似乎是《面包》。短篇,仅两千余字。内容是——战争加荒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寒风,老树,昏鸦——瘫坐树下的中年母亲怀抱着幼小的儿子,饥饿已经使母子都没有了动一动的力气。走来了一名兵。兵的饥饿感也很强烈。但不是对面包,而是对女人。兵的背包中还有一个面包。于是他提议用半个面包和那母亲做一次性的“交易”。她其实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反应,因为她已经快饿毙了。兵从她的眼神儿中觉得她似乎同意了。结果是兵的“饥饿感”一时解决了,而那母亲得到了半个面包。面包一到手,她就狼吞虎咽起来。她早已饿得失去了理性呀!突然,她瞥见了被置于一旁的幼小的儿子——儿子正目瞪瞪地望着母亲。刹那她的理性恢复了,但最后一小块儿面包也同时被她吃掉了。她当时同意“交易”时,其实是为儿子——她疯了……
这是一篇谴战小说,短而冲击人心。
其冲击力恰在于它悖逆母性、悖逆母爱的反人性逻辑的结局设定。
母性和母爱被煎在羞耻的钣上,一位母亲几乎也就只有疯。
那是我读过的最难忘的短篇小说之一。
“子欲养而亲不待”——此类“长恨歌”,往往会使儿女们痛不欲生。但一般也就是“不欲生”。
但父母,尤其是母亲,若认为自己在生死线上或能救儿女而居然丧失了机会,那她的心灵所受的自责的拷打,是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