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水泥(第1/4 页)
倘对人说,从前的我,少年的我,曾为家有耐雨淋的外墙根、外窗台,有抹面光滑的内窗台、灶台和地面,连做梦都常梦见水泥,梦见而醒后终不可得,谁信呢?
我曾被要求写一篇题目是《关于电的联想》的文章。并没联想到国外去,也没涉及电造福于人类的历史,只不过回顾了一下中国从前的年代,城市居民用电的种种小事。当然,还写到了后来我下乡那个地方,由无电到有电的过程。
现在我自愿来写一篇关于水泥的文章。
我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建筑工人中的一员。具体说,是一名“泥灰工”。“泥”,即指“水泥”。“水泥”在从前的中国又叫“洋灰”。沾了一个“洋”字,又容易使人联想到“洋火”“洋蜡”“洋油”“洋铁”什么什么的,似乎都是中国原生没有的,舶来的。“洋火”即火柴;“洋蜡”即烛;“洋油”即汽油;“洋铁”则只不过是黑白两类铁皮。其他的我不敢说,那烛,我敢肯定,虽曾被中国人叫做“洋蜡”,却分明不是外国推销到中国的东西,中国人自己很早就用烛了。我请教有学问的人,告诉我原因是这样的——民国以后,外商涌来中国,开办各类大小工厂。他们资金雄厚,成批挤垮民族企业。连中国人早就用着的烛,也几乎全由外商办的厂生产了,即所谓占领了市场。结果,中国人反而只能用外商在中国境内雇用中国人生产的烛了。所以烛就渐渐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变成了“洋蜡”……
而建筑行业“泥灰工”中的那个“灰”字,既包括水泥,又不仅仅指水泥,还包括石灰。石灰在从前的中国,其实也叫“白洋灰”。
我父亲成为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中的“泥灰工”时,才三十几岁。他六十五岁退休。因为家庭生活困难,他那把年纪了,仍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经申请,得到照顾,延缓了五年才退休。退休时他是四级“泥灰工”。
父亲生前,我曾问过他:“爸,您怎么当了一辈子建筑工人,退休了还仍是四级呀?”
父亲叹口气道:“我不是泥灰工嘛。这个工种,在建筑行业里,到我退休为止,最高也就是四级呀!”
何谓“泥灰工”呢?据我父亲说,当年一般建筑工地上,是少有搅拌机的。搅拌机被看做是很高级的机械,非重点工程的工地,是无幸被派用的。于是“泥灰工”便负担起工地上的全部泥灰料的供给。在木板的或铁皮的巨大槽子里,按比例倒入整袋的水泥、石灰、粗沙或细沙,注水搅拌。搅拌工具,类似农民锄地的锄。那也是要求较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