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论政(第2/4 页)
显的谏言,这与学问深厚和思想品德无关,完全是所处的时世造成的。
中枢的官员根据实际情况提前分析预判好大势,多做计划,构想。论证,地方官员则多做实事变通,灵活处理问题,则整个政治经济体系会平稳向上发展,而具体的做事方案,不管是中枢和地方的官员,都以用事实说话为原则,便能无往而不利。”
阳林并没有具体一句一句的跟他们解释经济疏里的内容,那篇经济发展纲要是阳林与李丽质结婚之后,根据大唐现有的情况写的,几年以后,未必还适用,他最烦的就是这些古人们喜欢死搬硬套,不根据实际情况变通解读,所以用后世家喻户晓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让这四位大唐新升起的政治新秀好好领悟。
“哈哈哈哈,好一个用事实说话,真是再对没有了,不过下官却有一个疑问,如果地方官员凡事都自行其事,灵活处理,那中枢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力将会变的极差,久则生变,毕竟每个人的贪嗔都是无止境的,驸马爷可有对症之策?”李义府是最后一个发言的,却也是问的最犀利的,作为封建帝国的皇帝,即使表面上关心的是民生,内心里,其实更加关心大臣和子民们对自己的忠诚度。
如阳林所说,放宽地方官员具体做事的手法,那就会导致地方官员权利过大,甚至出现横征暴敛,欺压百姓的情况,毕竟不是每个人的思想品德都是那么高尚的,就连现在的皇帝也都是造反起家的。
这个问题阳林没有急着回答,而是提起了自己面前的酒盅微微喝了一小口,当然,他还会趁机看看李二的脸色,见到主位方向的父子三自顾自的向满桌的菜肴开动,表情无异,阳林瞬间就明白了点什么,今日,恐怕是李二故意借阳林之口敲打敲打这四小大人,这是李二要大用他们的节奏,却又怕他们的忠心和能力还不够,让他们见识见识大唐第一智者阳林的才华,或许对他们当政以后有很大的帮助,至少在考虑施政策略上,眼界会宽很多。
“敢问李大人,古之王朝为何倾覆,又是如何倾覆的?”阳林放下酒盅,反问李义府道。
“秦之灭亡,乃是皇帝施暴政过猛,百姓日子苦不堪言,遂四方豪杰揭竿造反,二世而亡,之后有强汉,奸宦当道,诸侯割据,不听皇帝诏令,以百姓起义为引,导致了汉末诸侯相争,帝王最终丧失国器,之后的晋,隋,皆是亡于昏君无道,与秦之亡,大同为何颠覆,如何倾覆,大多是因为皇帝施政不当,致天下民愤,揭竿而起而已。”
李义府的学问在几人中算不得最高,阅历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