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通州和谈(三)(第4/5 页)
息静气,针落可闻,连几个倒茶的苏拉都竖着耳朵听四国的要求,巴夏礼看到现场的反应,得意地一笑,“我们每个国家预备带两千人进京,向你们的皇上当面递交国书,亲自换约,别的。”巴夏礼身子靠在了身后,一只手在桌子上敲了起来,“嘿嘿,你们不配谈什么。”
载垣眉头忍不住剧烈地抖动了一番,按照他原本的性子,早就拂袖而去,想到皇帝的再三叮嘱“不许放洋人进京”,这才耐着性子说道:“贵国等进京面圣,亲递国书,要遵守我们国家的礼节,公使先生如此精通中文,想必知道中国的一个成语叫做‘入乡随俗’,我们大清自王公大臣以下,面见皇上的时候。”载垣朝着北边拱手以示尊敬,“都要三拜九叩的。”话里的意思就是你们英国人若是弯不下膝盖,还是别进京了,载垣也不全算是酒囊饭袋,这话说的极有水平。
“我非中国之臣,为何要学你们三拜九叩?”巴夏礼反问。
载垣一时间语塞,匡源连忙接上话头:“巴夏礼先生,乾隆年间,贵国使者为了见皇上的礼节,也坚持了一个月,最终。”匡源伸出食指,弯曲地在桌面上做出了叩拜的姿势,“还是单腿下跪了。”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以为乾隆帝祝寿为名,派遣前驻俄公使、孟加拉总督马噶尔尼勋爵和东印度公司大班斯丹顿为正副特使,带着六百箱礼物来到中国。八月初四(公历9月8日),马噶尔尼、斯丹顿等一行人到达热河。正式朝见前,军机大臣和珅约见了特使,马噶尔尼称病不见,只派副使斯丹顿前往要求举行谈判。此举令乾隆觉得英使“妄自骄矜”,对其来华企图更具戒心。接下来,在觐见礼仪上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按照清朝的规定,外国使臣来华朝见中国皇帝,必须行三跪九叩礼,马噶尔尼因来华之前英王已有训示,使团要在不失国体的前提下迁就中国的礼俗,于是提出中国派同级官员向英王肖像行跪拜礼,以示平等。这个提议为清廷拒绝,马噶尔尼也坚持不行三跪九叩之礼,表示只能向皇帝行单膝下跪的英式礼。双方的事前磋商一时陷入僵局。
根据英国方面的记载,京官出身的大学士和珅比较温和,同意免除叩头礼,而另一位大学士,曾任陕甘、闽浙、两广总督的福康安则显得傲慢,坚持觐见皇帝必须无条件行叩头礼。英国人认为这是福康安一贯在边疆平定边患,特别是在福州和广州接触到英国无赖商人较多的缘故。福康安把英国人视为一个侵略成性的民族,不能给以任何鼓励辞色,和珅似被其说动。英使只肯吻帝手,行单腿下跪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