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黑红中国电影的视觉复苏(第2/2 页)
—个又—个小高潮,假若以《黑炮事件》作为它们的代表,大概不会再有跳出来争此功的。
《黑炮事件》在色彩、画面上并没有剑拔弩张的架势。虽然也设置了—些明显的美术性镜头,但都是作为影片的内涵象征来处理的。一枚丢失的棋子,波动之广从经济基础一直到上层建筑。这一荒诞表现在主人公貌似平静的脸部特写上,表现在庄严肃穆的讨论会上,表现在呆板无语的时钟和顽皮滚动的棋子上。画面上并没有多少“黑”,观众心里却自动产生出一股黑流,取个名称的话,也许就是所谓“黑色幽默”吧。
《黑炮事件》告诉人们:电影不仅仅是视觉艺术。视觉只是手段,艺术才是目的。电影可以像小说一样地自由表现,每个画面的背后都可能暗伏着更多的画面。不能仅仅停留于眼睛的欣赏,“无视之以目,乃视之以心”。电影的技巧是应该,也能够超越单纯的蒙太奇把握到完整的自我的。
《黑炮事件》而后,人们慢慢习惯了各种新鲜,怪诞的技巧,观众与艺术家渐取了合作的姿态。探索影片终于立定了脚跟。而且,影坛似乎出现了“买方市场”,就是说,人们对视觉变幻司空见惯,却没有一部力作来决定性地为人们摘去最后的眼镜。期待,终于酿出了决战。西柏林上空一声霹雳,《红髙梁》一霎时红透了中国半个天。
喝彩、叫好,然后却似乎没什么说的。真正成熟的杰作,你想称赞它确实有无处下嘴之感。人物、画面、美工、音响,都没得说。没有做作,没有显示。红的高梁、红的酒,红的太阳、红的血,红通通的世界,红通通的人。阳刚之气、生命之气、太极之气。你的目爽了,你的耳也清了,你的魂儿仿佛化人那片天地之间的红高梁,漫着一条看不见的通天大路飞升。你的生命如同得到了一次脱胎换骨,你心中的眼睛像手术后揭去绷带那样豁然开朗。于是,就在这身与物化的大陶醉中,中国电影的视觉复苏了。
从《黄土地》到《红高粱》,走的不是一条平路,其中有许多“黑炮事件”。但是,艺术家们“大胆地往前走”,终于走出了一个红通通的天地来。如果承认我们的视觉已然复苏到不逊于洋人、不逊于前人、古人的境地的话,再往前走走又何妨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