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暖长虹落(第2/2 页)
艺座谈会,100多位应邀者,只有高长虹不出席,理由是自己是研究经济的,文艺只是业余爱好。第三,组织上认为他的书稿与斯大林观点不一致,他便上书中央,并要求中央转交斯大林。第四,他反对康生操纵的“抢救运动”。第五,抗战胜利后,毛主席宽怀大度,特地召见高长虹,问他“是留在延安还是到哪个解放区去?”高长虹曰:“我想到美国去考察经济!”主席大怒,请他出去……将上述几件事,去询问10个中国人,至少有9个要说“这是个疯子!”半个世纪以后的历史证明,上述5件事,都是高长虹正确,言行先生便据以说明高长虹不是疯子,而是“清醒”。但“疯子”与“清醒”本是一张烙饼的两面,提前了半个世纪的“清醒”,焉有不是“疯子”之理?
再说鲁迅,也早就看出长虹是“疯子”。鲁迅是偏爱疯子的,因为疯子对旧社会的杀伤力大,胜过“三千毛瑟精兵”,鲁迅才格外栽培他。鲁迅在长虹创办的《弦上》周刊上只发表过一篇文章,该文只有7个字:“春秋两季骂西滢”,似乎只有对疯子才能如此随便。只是后来长虹竟然疯到了鲁迅头上,鲁迅心口一疼,就不能再替他托着闸门了。
长虹的第一篇作品叫《提灯行》,最后一篇作品叫《什么是黑夜》,他把自己的生活定位在光明与黑暗之间。对于这种生活,鲁迅早有清醒的认识,《影的告别》说:“然而黑暗又会吞没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高长虹为反抗这个“影”的悲剧命运,给自己取名“长虹”。但他没想透,“长虹”实则也是“影”,尽管鲜艳,尽管“狂飙”、尽管疯迷,仍只是晴雨之间的一道虚桥。当晴暖的太阳真正普照时,长虹注定要消失的。言行先生似乎痛惜于此,所以用了“寂寞”、“沉重”的字眼,并十分动情地与人辩争自己的“清醒”,甚至“梦见又要搞文化大革命了”。其实,高长虹的一生是圆满的,是按照他自己的人生设计完成的一个标准的“疯子”的一生。假如他不敢对鲁迅和毛主席不恭,假如他积极参加康生的“抢救运动”,假如他后来当了几天文化部长,那才是真正的“历史的沉重”。让人感到“寂寞”的是,世上的疯子日见其少,日见其苦,故而我颇不主张将高长虹清洗出疯子之列。于是写了这篇不通的文章,意在把言行先生甚或更多人的脑子进一步搅乱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