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幕为谁开(第5/15 页)
。他们提出了建设中国话剧的全面而系统的理论构想,并且基本奠定了此后中国话剧发展的大方向。
民众戏剧社没有自己的演出活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但其号召鼓动作用是很大的。汪优游在《戏剧》第2期《本社筹备实行部的提议》中说:“我们成立这民众戏剧社的目的,并不是仅仅出这几本书就算了;我们的最主要的事业,是要大家跳上舞台去实演我们理想中的戏剧。”汪优游自己带头,在《戏剧》第六期上以“汪仲贤”之名发表了他的“试作剧本”《好儿子》。
这是一个问题剧,写一个上海普通家庭里“好儿子陆慎卿就是家庭中的唯一生产者,母亲,妻子,兄弟,都靠他一个人赚钱回来养活。非但一切用度要他负完全责任,并且母亲要赌,妻子要插戴,兄弟要念书,要无限制的零花。两位女太太还要争着藏私财,儿子与丈夫的失业不能赚钱是不管的。……分利者多,生利者少,果然是一种贫弱的原因;而利己心太重,从没有公共观念,尤其是我们民族的弱点。上至政府,下至家庭,都把管理财政的职务当做肥私囊发洋财的差使”。最后好儿子被逼得走上犯罪道路,包探来搜出老太太的私产。老太太泣不成声地说:“我……对不起……儿……好儿子!”
这个剧本比胡适1919年的《终身大事》无论思想还是技巧上都前进了一大步。《终身大事》本来是预备让一个女学堂排演的,但“后来因为这戏里的田女士跟人跑了,这几位女学生竟没有人敢扮演田女士,况且女学堂似乎不便演这种不道德的戏!”(跋)而汪仲贤的《好儿子》由于很适合中国的“国情”,台词和细节都富有生活气息,因此后来经常有人演出,效果也不错。注重“国情”,是话剧走向民众的关键。蒲伯英在《戏剧》第四期上就专门写了一篇《戏剧要如何适应国情》,进行了理论探讨。
民众戏剧社于1922年1月扩建为新中华戏剧协社,征收集体社员48个,个人社员达两千余,继续出版《戏剧》月刊。其背景就是爱美剧运动的蓬勃发展。
在民众戏剧社的大力倡导下,以京、沪两地为中心,全国的爱美剧演出热潮迭起。1921年前后,北大实验剧社演出过《母》、《爱国贼》、《黑暗之势力》,清华新剧社演出过《新村正》、《终身大事》,燕大女校演出过《青鸟》、《无事烦恼》,女高师演出过《孔雀东南飞》,政法专科学校演出过《良心》,高师演出过《幽兰女士》、《可怜闺里月》,燕大演出过《十万金镑》。在这些学生演剧的基础上,1921年1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