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万类霜天竞自由:文化镜头剪辑(第7/17 页)
改革教育的指导思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壬戌学制规定小学6年,可分初小和高小,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与中学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大学四至六年。这一学制直到今天仍是普遍适用的。
壬戌学制还规定要因材施教,培养天才和照顾有缺陷的学生,这充分反映出个性解放和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
1923年,公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规定:小学设国语、算术、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体育、音乐等科;中学采用学分制和选科制。这些规定大体奠定了此后几十年中国教育的格局,使中国新一代的受教育者由混沌一片的头脑变成条分缕析的头脑,由无序的头脑变成有“组织”观念、结构观念的头脑。20年代以后的现代文学的读者群,主要便是由这些受教育者组成的。
除了这种欧美式的正规教育外,共产主义者还大力介绍过苏维埃俄国的教育方式。共产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等革命团体还积极开展职工教育、农民教育、妇女教育等。1921年10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了平民女学,培养了不少妇女干部人才。1924年5月,黄埔军校开学,孙中山任总理,制订校训“精诚团结”,要求学员“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这是对几千年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1924年7月,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彭湃、阮嘯仙、毛泽东等先后任所长,开设了“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军事运动与农民运动”等课程,培养学员千余人。这些教育的“组织”作用,并不比正式的高等学府要差。正是它们所培养出来的骨干精英,实现了把全中国组织起来的任务。
1921年,真是中国人重新发现自己历史的年头。这一年夏天,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来到中国北京周口店,与其他人一起发现了一批意义重大的化石,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北京人”化石。也是1921年,师丹斯基和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等还考察发掘出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国的地质学家、生物学家、考古学家也参与了这些考察发掘,现代中国辉煌的考古时期开始了。
此后的一系列考古发现,对现代中国的学术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发现历史的同时,中国人也开始学会保存历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