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面·深刻·片面现代西方文论琐思(第2/3 页)
个千古以来中庸至上的东方文学王国呢?答曰:深刻。
20世纪之前的文学研究,基本上是笼而统之的一元化。从古希腊及罗马的古典主义、中世纪的神学王国,直到法国的新古典主义以及康德、黑格尔,都是将文学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的坐标系内,以内容为中心,探索其综合的艺术特色。这种传统的理论方法达到了顶峰之后就面临着突破。随着自然科学的日益飞跃,经济垄断的加深,社会的动荡和思潮的混乱,文学研究的大军开始分化成一支支兵种不同的突击队,向着各自认定的目标深掘猛进。虽然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唯心主义的主观推断、形式主义的烦琐论证等不良倾向(9)但他们在各自的征途上拔除了一个个依靠传统方法所不能攻克的堡垒。
如弗洛伊德开创的心理分析学派就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打开了一个前人未至的艺术之源的宝库。弗氏理论的五大支柱:无意识、婴儿性欲、恋母情结、抑制和转移,尽管存在很大的偏颇和漏洞,但对美学和其他艺术门类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尤其是“无意识”的概念,今天已经成为文学研究的普遍术语。虽然弗氏在70诞辰庆祝会上谢绝“潜意识的发现者”这一头衔时说:“在我以前的诗人和哲学家早就发现了潜意识。我不过发现了研究潜意识的科学方法罢了。(10)但是人们仍由于这一伟大发现把他的名字与哥白尼、达尔文、哥伦布、柏拉图以至爱因斯坦、马克思列在同一水平线上。这可以充分说明其理论的深刻程度。
再如发轫于法国的结构主义,在作品的内部分析上细入毫发。他们把作品分解成一个个母系统、子系统,直到最后一个“基本粒子”,然后放在“描述级”的显微镜下,阐发出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意义。英国的J.库勒说解释的过程是把作品本文放进逻辑推论中去的一种努力,这一点是通过使作品本文成为某一种意义的表现方式来达到的。”“这样,文学的价值就和它默认文学符号的人为性联系起来。”(11)结构主义挖掘到作品的深层,运用自然科学武器,取得了文学研究“现代化”的硕果。
再看看久兴未艾的读者反映理论,对读者这一广大领域进行了“牧歌西进”式的开发。这是中国文人目前学得最快最好的一种理论。当然与中国文学的功利性传统有关。吴亮在《什么是文学读者?》中讲道:“躺在书架上无人翻阅的文学著作称不上是一本真正的文学著作。”“所以双向度的、有终点的和有回收的文学才是实现了自己价值与使命的文学。”(12)这两句话可以算是对西方种种接受理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