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章(第2/3 页)
「转行」
2。1「转行」的一般情况
人们对「转行」的一般印象一般来自于转CS,转金融,转法学,转师范,考公等等在互联网上被津津乐道的话题。
而如果在这种普遍印象之上再叠加「对口就业」和「转行」的粗暴二分,就很容易认为每个专业的就业方向除了本专业直接对口的岗位,就是转行进入这些热门行业。
但这种理解与实际情况的偏差不小。
真实的就业情况比起这种对口和转行的简单二分,更接近一种「到处乱跑」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培养体系主要面向科研的非天坑理工科专业中基本都有体现。
在我们介绍各专业的文章中,这种就业模式通常被称为「依托专业知识进入业界」,典型例子如物理博士跑去华为做硬件,数学或物理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对冲基金,核工程硕博最后去航天企业,做强电的电气工程硕博毕业后去做扫地机器人,电子信息的硕博最后去药物研发等等……
这一类例子在天坑以外的各专业中相当丰富。
字面上看,学生毕业的院系和最后从事的工作差异巨大,但如果仔细分析,则会发现每一个「到处乱跑」的例子后面,都有某种知识与能力体系上的联系。
物理博士可以去做硬件,是因为很多物理专业的博士本身就需要设计仪器,因此积累了硬件相关的知识,再加上博士学位的助力,进入华为自然不难(参照物理学介绍);
核工程博士可以去航天企业,是因为核工程专业下有几个方向需要等离子体物理的相关知识,这与航天工程的需求是重合的(参照核工程、航天介绍)。
电气工程博士可以去做扫地机器人,是因为无论强电弱电,电子学的知识本身重合度极高,同样满足这些家电企业的要求(参照电气工程介绍)。
……
同样的「转行」在本科毕业读研时也大量存在,模式基本一致,此处不再详谈。
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些工作与原本的专业相比,并不完全契合,而是普遍存在一定差异和一些关键的相似点。
不过以几个相似点为基础,这些差异对功底扎实的人来说并不难跨越,使得「到处乱跑」的就业方式成为可能。
其实这也是目前强调的通识教育的好处: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因此可以快速实现转行。
2。2基础能力与交叉学科
上面提到,转行的核心在于看似不同的方向间普遍存在的一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