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千家诗17(第9/11 页)
而不能登
临游赏。下一愁字,以见登不登庐山,在诗人并不是可有可
无。二句写愁的原因:匡庐不可登。庐山虽不能登临,但心
向往之,故行舟之中不断回首仰望、用"只疑"二字表达依
依怅惘之情。远望庐山,高林雾锁,曲径云封,气象不定,
变化莫测。地灵人杰,这样好的山里必定有高人隐士,也许
还有六朝的高僧吧。由望生想,愈想愈美,故美而又不能去,
赦愈加惆怅。这是用的"层层递进"的手法。
答李浣
韦应物
林中观易罢,江上对鸥闲。①
楚俗饶词客,何人最往还?②
【注释】
①易:《周易》的简称。这两句说,我在树林中读
完《周易》,便漫步到江边看那闲适的水鸥。②俗:俗尚。
饶:多。何人:哪一个。往还:来往。这两句说,想起楚
地,一向诗人辈出,不知你和哪一个酬唱最多,来往最密切?
【解说】
这是作者答赠朋友的诗。诗人首先把自己的近
况告诉友人,这是为了回答朋友的问讯。接着,作者反问他
的朋友,问得关切、自然。全诗用白描手法来写,意境闲
适,读后没有堆砌雕琢的感觉。
秋风引①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②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
①秋风引:引亦乐府诗题形式之一。按诗体的小类极
多,乐府诗中:谣、吟、词、引、唱、咏、弄、篇……难以
详举。欲释其义,可参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
②萧萧:秋风凄切之声,使人有寂寞、荒凉的感觉。
【解说】
诗以"何处"一问领起,以"先闻"二字突出主题,最
显全诗的精神。”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客心惊落
木,夜坐听秋风";"万里悲秋常作客"。古人在客中对季
节物候,感觉总是锐敏的,何况诗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
道不得行,才不见用,远谪边荒,固宦情客况兼而有之,故
能感物斯应。用"何处"一问,诗人惊讶于秋风之早,难道
真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