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背后的深意(第7/8 页)
面那些帝王将相的故事,将中国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捋得清清楚楚。一个个故事典故,鸿鹄之志、破釜沉舟、卧薪尝胆、一言九鼎、一字千金……无不体现了中国人的处世原则、善恶之分和为人之道。背过《史记》,千年华夏之精神魂魄,便刻在了骨头上。
笔下,水墨染纸,洇散开来。
小国毓读了《史记》,偶然在书房看到《竹书纪年》,发现书中记载的内容与《史记》大相径庭,完全颠覆了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对历史的记述。丁永一发现之后,把书要了回去。小国毓心里惦记着,回头再找,《竹书纪年》和挨着的那本《汲冢纪年存真》都不见了。背书时间仓促,来不及细寻。他取了《榖梁传》,又发现《穆天子传》。两本书塞进衣服里试了试,胸前明显地凸了起来。只好忍痛割爱,取其前者,熟练地塞进衣服后面,用腰带束紧藏好。
(▲《榖梁传》)
还好!爷爷老眼晕花,专心致志地画葫芦,又没被发现。小国毓远远地看着爷爷,心里得意极了。
将书藏好,口中便不再背诵。回手摸了摸身后,发现书还有些厚,衣服还是凸了起来。无妨,装着和爷爷说话,退着出书房便是。
背书声一停,丁永一便知孙子把书藏好了。他这才转过身,见小国毓含笑向自己走来。
小国毓喜欢洋人的新鲜玩意,对传统蒙学不感兴趣。这让丁永一暗暗着急,并一直寻找应对之策。他了解孙子的性子。这小东西从小就比一般的孩子叛逆,越让他干什么,他越不肯。反之,你越不让他做什么,他反而来了兴趣和劲头。
丁永一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把《幼学琼林》像宝贝一样包好,藏到了箱子里。果然没多久,就被小国毓偷了出去。与孙子闲聊时,丁永一有意引用了《幼学琼林·卷三·器用》“以铜为鉴,可整衣冠”的句子。小国毓马上接“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丁永一便知他是细细看过了。
从此之后,丁永一就在书房里四处藏书。丁周氏见了,失笑道:“不好好画你的歪把子梨,整天琢磨着和孙子斗心眼儿!”
爷孙俩距一步左右,相互看着对方,都不说话。丁永一笑了,放下笔,亲昵地招了招手,示意让孙子走近点儿。小国毓反而退了两步,抿着嘴,不住地笑。他生怕太近,被爷爷发现衣服里藏了书,又被要了回去。
学校的事,小国毓自己早打听好了。
清光绪二十四年成立的德华书院,是青岛较大的学校。创办人是柏林会传教士昆祚,他曾经兼任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