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团购即将登场(第2/3 页)
在推广上,他们也采取了最节省资金的模式:通过口口相传,以及批量的发送电子邮件,吸引想要获得优惠的消费者。
对于消费者来说,次贷危机,消费降级的情况下,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购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很划算、很有吸引力。
对于参与团购的商家来说,在银行贷款收紧的时候,即使利润低一点,能够有大量的现金流涌入也是利好。
现在看起来,这样的模式平平无奇,但在当时受到了媒体的追捧,它们大规模的报道这种模式,让Groupon的知名度瞬间起飞。
这之后无论是招募参与团购的人,还是寻找加盟商家,Groupon的工作都顺利了很多。
Groupon业务发展的顺利让莱夫科夫斯基和安德鲁·梅森把重心放到了团购的这边,之后甚至关停了ThePoint的业务。
他们也开始搭建高管的团队,招募了来自AOL的TedLeonsis,他后来成为Groupon的副主席,公司的长期业务合作伙伴BradKeywell也加入到团队中来。
Groupon团队的规模也像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2010年初,Groupon员工数约300人,2011年初,员工数暴增至5000人,之后它的员工数超过人。
正是由于这两人创建了Groupon,我们国家的互联网创业者争相模仿,才有了美团、糯米、拉手、58团,等一大批团购网站,相互烧钱竞争,以致后来被称作百团大战。
Groupon在16个月内把业务拓展到了45个国家,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
之后他们的业务版图覆盖了49个国家的500多个城市,当然他们也进入了中国,中文名叫高朋网,可惜遇到了残酷的百团大战。
结果自然他们并没有获得中国市场,坚持了一年多之后宣布退出中国。
随着网站的发展壮大,Google提出以6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Groupon,但是交易被Groupon拒绝。
后来它获得了DST、摩根斯坦利等基金投资的9。5亿美元大额融资,并且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177亿美元。
IPO规模在当时仅排在Google的2004年IPO之后,位居次席。
如此发展迅速成长又快的企业李华怎么能放过,所以李华让李娜负责的美国分公司时刻盯着他们。
待他们开始创建Groupo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