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孟冬纪(第11/12 页)
矣。非桀,其孰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
教祝曰⑦:“昔蛛蝥作网罟⑧,今之人学纾⑨。欲左者左⑩,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周文王使人抇池,得死人之骸。吏以闻于文王,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无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今我非其主也?”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天下闻之曰:“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于人乎?”或得宝以危其国,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故圣人于物也无不材。
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孔子荷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问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置杖而问曰:“子之兄弟不有恙乎?”曳杖而倍之,问曰:“子之妻子不有恙乎?”故孔子以六尺之杖,谕贵贱之等,辨疏亲之义,又况于以尊位厚禄乎?
古之人贵能射也,以长幼养老也。今之人贵能射也,以攻战侵夺也。其细者以劫弱暴寡也,以遏夺为务也。仁人之得饴,以养疾侍老也。跖与企足得饴,以开闭取楗也。【解说】
本篇论述人们对物的使用不同是“治乱、存亡、死生”的根本所在。文章主要列举了三位古代圣贤的事例:汤网收三面而得四十国;文王葬朽骨,博得天下人心;孔子以六尺之杖“谕贵贱之等,辨疏亲之义”。这三个例子强调了用物的核心在于尊礼义,讲仁爱,反映了作者的儒家思想。【注释】
①原:根本。
②尊贵高大:当与《不侵》篇中的“尊贵富大”义同。
③显:显赫。
④祝:向神祷告求福。
⑤离:通“罹(lí)”。遭,触。
⑥嘻:叹词。
⑦更:改,重新。
⑧蛛蝥(máo):虫名。秦晋之间称蜘蛛为蛛蝥。罟(ɡǔ):网。
⑨纾:疑通“杼”(依毕沅说)。杼(zhù),织布梭。这里是织的意思。
⑩左:用如动词,向左去。下文“右”、“高”、“下”用法与“左”同。
汉南:汉水以南。
闻:用如使动,这里是禀告的意思。
也:相当于“邪”,表疑问。
泽:恩泽,恩惠。髊(cī):同“骴”,肉未烂尽的骸骨。
或:有人,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