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审分览3(第4/7 页)
在位。诸御鞅:人名,齐简公臣。
陈成常:即陈成子(又称“田常”、“田成子”),名恒(又作“常”),春秋时齐国大臣。简公四年,他杀死简公,拥立齐平公,任相国,专齐国政。按:“成”是谥号,此处不当如此称,当是衍文。宰子:字子我,孔子的学生。
固:固执,执一不通。
而:你。细人:小人,浅陋之人。识:知道。
著象:指刻铸上人、物的图像。象,物像。
不二【正文】
七曰:
听群众人议以治国①,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②,孔子贵仁③,墨翟贵廉④,关尹贵清⑤,子列子贵虚⑥,陈骈贵齐⑦,阳生贵己⑧,孙膑贵势⑨,王廖贵先⑩,兒良贵后。
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夫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乎一穴者,其唯圣人矣乎!无术之智,不教之能,而恃强速贯习,不足以成也。【解说】
本篇旨在论述集中统一的必要。“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这就是本篇的中心思想。文章列举了老耽等十位“天下之豪士”各自学说的特点,反映了作者力图兼采众长,以达到“齐万不同”的主张。这种主张无疑适应了秦统一大业的需要。【注释】
①群众人:即众人。
②老耽:即老聃、老子。他曾提出“以柔克刚”的主张,所以这里说他“贵柔”。
③孔子贵仁:孔子把“仁”看成最高品德,他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好仁者,无以尚之。”“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他既不以“仁”自许,又不誉人以“仁”,所以这里说他“贵仁”。
④墨翟贵廉:墨子主张“非乐”、“节用”、“节葬”等,并身体力行,一生过着清苦的生活,所以这里说他“贵廉”。廉,节俭。
⑤关尹:相传为春秋末期道家人物,曾为函谷关尹,故名“关尹”(一说姓尹名喜)。他主张“在已无居”、“其动若水,其静若镜”,所以这里说他“贵清”。
⑥子列子:即列子、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人物。他说:“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所以这里说他“贵虚”。
⑦陈骈:即田骈,战国时期齐国人,彭蒙的学生,与慎到同为一派。主张“齐万物以为首”,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