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再临潼关(第6/8 页)
:“虽然你这么说,但孔明是个多谋的人,你的话很难让人相信。如果你能为我立一件大功,我会奏请天子,保举你为上将。”
苟安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效力。
“还请大人吩咐!” 苟安拜道。
司马懿继续说道:“你可以回到成都,散布流言说孔明有反叛之意,打算自立为帝。如果你能让你们的主公召回孔明,那就是你的大功了。”苟安听后,立刻表示会按照司马懿的指示行事。
苟安允诺后,立即返回成都。他见到宦官后,散布了关于孔明的流言蜚语,声称孔明自恃功劳巨大,迟早会篡夺国家权力。
在三国时期的纷乱年代,信息的传播并没有现代那般迅速明确,多是依靠人的口口相传。苟安深谙此种传播方式的奥妙,于是他开始在成都的各大茶楼、酒肆中讲述他所谓的“真相”。他说诸葛亮在军中的权力过于集中,且常年在外征战,渐生异心,意欲取刘禅而代之。
这些话很快就从市井传进了宫中,一时间,成都的街巷充斥着关于诸葛亮可能造反的议论。朝中的官员们听此消息后,反应各异。有的表示震惊,难以置信;有的则心存疑虑,对诸葛亮的忠诚产生动摇;也有明智者,认为这是谣言,意在离间君臣关系。
在这波谣言中,最为难做的便是刘禅。这位年轻的君王,虽然才智不及先帝,却也深知诸葛亮的重要性。他在听闻谣言后,心中极度纠结,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他召见了几位亲信大臣,希望能听到不同的意见以便做出判断。
然而,谣言的效果显然已经开始显现,一些平日里与诸葛亮不和的官员开始趁机表达他们的担忧,认为此风不可长,必须早做防范。他们建议刘禅应立即下旨召回诸葛亮,削弱其兵权,甚至有人提议秘密处死以绝后患。
与此同时,城中的百姓也对这一消息感到不安,诸葛亮在民间有着极高的声望,民众多视其为国柱。苟安所散播的流言,使得民心惶惶,不知该信何人。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忠于刘备的老臣,听闻此事后非常愤怒。他们很清楚诸葛亮的为人和贡献,于是纷纷上书刘禅,力保诸葛亮的清白,并请求彻查此事,找出造谣者,严惩不贷。
刘禅面对朝堂上的争论和民间的惶恐,深感压力重大。他知道,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失去一位股肱之臣,更可能导致国家动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宫内的宦官趁机进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