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暖长虹落(第1/2 页)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出版了两本言行所著的关于高长虹的书。一本是《一生寂寞,一生辉煌——高长虹评传》,另一本是高长虹专论《历史的沉重》。高长虹的问题在学理上并不难说清,但在现实中会牵惹到许多纠葛。我一向不愿在非学术出版物上介入“聋子吵架”,所以本来想全面赞扬一下这两本书,最后还是决定只写一点“假装客观”的个人感慨,以免被误解为“歌颂权威”派或是“歌颂黑马”派。
这两本书的作者在写作中贯注了十二分的激情。他本不是专业的研究人员,却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和细致深人的分析,达到了比较高的“专业水平”。这在有些人看来也许不值得特别称道,因为作者毕竟是高长虹的外甥,他天经地义应该具有“打灯笼照舅”的激情。高长虹长期被认为是借鲁迅出的名,现在有人又借高长虹出名,当然是连“黑马”也不如的。如今的某些名人不但碰不得,而且还不许你碰别的名人,这实在是不大公平的。
但我的意思并不在称道作者的激情和心血,我想说的是作者的“高长虹观”。作者的大部分激情用来辩说高长虹并非一个“疯子”,证据充分而确凿。而我以为,那些证据恰恰说明高长虹是“疯子”。并且我还以为,高长虹整个家族包括言行先生都属于“疯子族”。我在两本书的许多处加了“疯子”的批语。这里的关键在于确定什么是“疯子”。言行先生以为这是一个“科学”问题,用观察眼神和日常举止来断定高长虹直到晚年还“一点疯的迹象也没有”,组织上不该“给这样一位著名的作家定为精神分裂症”。其实“疯子”从来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问题。《狂人日记》的主人公,《药》中的夏瑜,《孤独者》中的魏连殳,《雷雨》中的繁漪,他们是不是疯子并不决定于“科学”,而决定于众人之口,“说你疯你就疯不疯也疯”。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组织”之中,当某个人的“组织功能”与整个组织的运动状态发生龃龉之时,组织便有权决定该人是否“发疯”。那么高长虹的“组织功能”是如何不见容于组织的呢?
如果说高长虹早年与鲁迅的冲突还可以解释为“误会”,他并未造成对鲁迅的实际伤害,大不了落个“怪人”、“狂人”之名的话,那么他在革命圣地延安的表现就实在是颇具杀伤力的。第一,组织上安排柯仲平和他担任“文协”三大的正副主任,他却拒不接受,理由是“柯仲平不会工作”。言行先生论道:“辞掉职务,就等于辞掉了党对自己信任”。第二,毛泽东发请柬召开延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