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说话不算话 如何解决沟通中的变(第2/7 页)
相信很多人心里肯定是会不舒服的,不过不舒服,也不代表不愿意遵守承诺,而是伴随着环境的转变和自己当时心境的改变,会格外期待对方愿意去帮忙罢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我们非常希望大家可以按照共识做事,可以遵守彼此的诺言,可是有些时候,也确实没有办法遵守全部的诺言。
生活是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解决后,很可能立刻跑出来另一个问题。
当另一个问题出现,需要我们重新调整状态的时候,做出转变是大概率现象。
到了这时候,沟通就变得格外重要。
而我们沟通的思路,如果想要切实解决问题,而不纯粹是发泄情绪的话,那么不能仅仅局限在「你不该转变」,而是要去探讨更加深入的「为什么转变」和「接下来应该怎么调整」。
咱们举一个实际发生的例子:
知乎有这样的一道题目:「家长说考到985奖1w,我考到了,却不给我钱,说用来交学费,我可以告家长吗?」
题主的父母向题主承诺,只要考上985大学,就奖励一万块钱,随意题主支配。收到承诺的题主开始努力学习,并开心地规划拿到一万块之后做些什么:想买一个打游戏更流畅的手机,想吃喝玩乐,同时也想买点理财……
高考结束,题主确实考上了985,但这时候父母转变了态度:他们认为,题主平时就喜欢乱花钱(题主不认为自己乱花钱),因此,虽然一万块照常给,但不会一次性交给题主随意支配,而是以学费的方式提供。
愤怒的题主认为:父母伤害了自己的信任,想要不花一分钱,白得一个优秀的儿子。要么就别给,给了就说到做到让自己用。
于是上网提问:自己是不是可以起诉家长,拿回自己该有的一万块钱?
这件事在网上发布后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的观点分大致为了两个种类:
「孩子有错」:小孩解决问题的方式居然就是撒泼打滚,甚至谩骂父母,这孩子不知道感恩。
「父母有错」:曾子杀猪古已有之,圣人尚且知道,对孩子应该说到做到、言传身教,言而无信的父母,自然会养出冷酷无情的孩子。
两个观点有错么?站在各自的角度都有道理。
但这两个观点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情理上没有问题,但在现实操作中,缺乏可实操的参考方案。
咱们站在「沟通方法」的角度重新复盘一下:
孩子的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