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说话不算话 如何解决沟通中的变(第3/7 页)
求:希望父母如愿交给自己一万块,并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支配。
父母的诉求:不介意给孩子钱,但害怕孩子养成糟糕的消费习惯。
这么一整理的话会发现:其实,「该不该给孩子一万块钱」并不是双方争论的核心矛盾。会让双方产生分歧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如何支配大额金钱」,也就是消费观的塑造。
诚然,父母选择违背约定,是一件伤害孩子信任的错误决定。
但是客观地说:作为小孩,就算拿到了父母赠与的金钱,真的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挥霍,仅仅是因为父母答应了「自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更深入一点想:只要是自己的东西,就可以随意支配,而且其他人不得提出反对意见,这是健康的、对自己的成长由利的消费观么?
很显然不是。
父母拥有「言出必行」的责任,同时,也有:「监督孩子健康成长」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小孩真的认为自己可以随意支配金钱、不考虑自身发展的话,那作为父母,出于担忧的角度破坏约定,虽然让人感到难过,可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奇怪。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孩子本身拥有健康、合理的消费观,那么父母自然不会产生这样的顾虑,更谈不上毁约一说。
因此,面对父母这样的「毁约」,作为孩子,如果仅仅是强调「父母应该言出必行」显然是不够有力的。
一方面,父母完全可以用「你从小到大做到完全听话了么」去反驳,另一方面,这个沟通方向并没有戳中「父母最核心的诉求」,很有可能沟通不成,反而引发亲子冲突。
更不用说,题目中的孩子并不完全是为了享乐,他也有掌控金钱、学习理财的诉求。
这着实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孩子努力学习,父母鼓励孩子上进,显然都不是基于恶意的决定。但因为双方都不知道怎么沟通,最终让双向的善意变成了双向的痛苦。
在明确了最核心的诉求后,我们现在可以重新思考下怎么样通过沟通解决这样的「违约」:
父母的角度:
希望让孩子建立健康的消费观,并不一定需要通过不给钱的方式。
还有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即是在给孩子钱的时候,额外提出一些条件。
比如:每个学期的最高消费额度/具体的消费分布/想买手机,可以,但最贵只能买多少钱的……
并告诉孩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