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孝行览3(第7/9 页)
和调有不免也。宋桓司马有宝珠,抵
罪出亡。王使人间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此言祸福之相及也。纣为不善于商,而祸充天地,和调何益?
张毅好恭,门闾帷薄聚居众无不趋,舆隶姻*小童无不敬,以定其身。不终其寿,内热而死。单豹好术,离俗弃尘,不食谷实,不衣芮温,身处山林岩堀,以全其生。不尽其年,而虎食之。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解马而与之。说如此其无方也而犹行,外物岂可必哉?
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已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必在己,无不遇矣。【解说】
本篇进一步发挥前几篇“遇合无常”、“慎人”等思想,阐述了“外物不可必”、“君子必在己者”的见解。所谓“外物不可必”,是指外在事物没有定则,千变万化,同一行为或事物,在不同的外部条件下会引出不同的结果。对此,文中列举大量事例进行论证。而所谓“必己”,即要执守和依赖自身修养。具体说来,就是“与时俱化”,“以禾(和)为量”,“物物而不物于物”,即顺应自然,虚己待物,而不是执守“万物之情”、“人伦之传”。
本篇开头两节文字,与《庄子》中的《外物》、《山木》基本相同,全篇思想也属道家一派,是以消极的态度处世待物的。【注释】
①必:依凭,仗恃。
②龙逄(páng):又作“龙逢”,即关龙逢,传说中夏时的贤臣,因谏桀而被杀。
③比干:纣的叔父,因屡谏纣王,被剖心而死。
④箕子:纣的叔伯,封于箕,所以称“箕子”。纣荒淫无道,箕子屡谏不听,又不肯出走“彰君之恶”,于是佯狂以避祸。狂:疯癫。
⑤恶来:纣之谀臣,后被武王杀死。
⑥伍员流乎江:指伍子胥因劝谏吴王拒绝越国求和而被赐死后,吴王用皮口袋装上他的尸体投入江中,使其顺江而浮流。
⑦苌弘:又称“苌叔”,周敬王的大夫,在晋卿内江中帮助范氏,后被周人杀死。传说苌弘的血三年化为碧玉。
⑧孝己:殷王高宗之子,遭后母之难,忧苦而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