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修身明理1(第10/13 页)
不可自求万全处;白人是非,不可过于武断;此‘浑’
字之最切于实用耳。”这就是说:在是非曲直上,不可
自以为是,必须给自己和对方留有余地。
在此,曾国藩指出:“勤、俭、刚、明四字,皆求
诸己之事;孝、信、谦、浑四字,皆施诸人之事。”而
八德的形成,正在于个人的精神修养,即所谓治心之
道。这不仅需要时时事事身体力行,尤其需要一种精
神本体上的通达。于是他主张精神修养必须按照静坐、
平淡、改过三个层次进行。
所谓静坐,这是儒道释三家所共有的初步门径。自
东汉以来,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克己复礼”
的积极入世人生哲学与老庄自然淡泊的消极出世人生
哲学始终是互为补充的结构。至于佛家所说的“明心
见”,更要求人们先有静的境界。因而,它们都强调一
个“静”字,也都成为中国士大夫阶层最基本的修养
功夫,曾国藩综合儒道释三家之说,把静字功夫看得
非常重要。
曾国藩反复强调的是,如果一个人的精神不能安然
沉静下去,那么他的心思总是散漫的,总是浮动的,
对事理不会看得清楚,做事不会踏实,乃至于自己的
身体也不能保养得宜。然而,静字为什么这样重要呢?
怎样才能做到静呢?怎样才算做到静呢?曾国藩详尽
指出:
“然则静极生阳,盖一息点生物之仁心也。息息静
极,仁心不息,其参天两地之至诚乎?颜子三月不违,
亦可谓洗心退藏极静中之真乐者矣。我辈求静,欲异
乎禅氏入定,冥然罔觉之旨,其必验之此心,有所谓
一阳初动,万物资始者,庶可谓之静极,可谓之未发
享中,寂然不动之体也。不然,深闭固拒,心如死灰,
自以为静,而生理或几乎息矣,况乎其并不能静也。”
“主静”一语由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首先指
出,他认为,天地诞生以前的“无级”本来是“静”
的,所以人的天性本来也是“静”的,只是由于后天
染上了“欲”,因此必须通过“无欲”的功夫,才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